一直以來,偏遠山區社群的民生用水和灌溉用水,幾乎都是用所謂的「山泉水」。最近的溪流離的多遠,水管就會拉得多遠;用量越是高,水管就越多。
你有去爬過雪山或武陵四秀嗎?乘車經過南山村之後,不妨觀察路旁那密密麻麻的管線叢,即是個很好的例子。但其實在可見範圍之外,還有許多藏身山林溪谷之中的管線,我家附近的陽明山上也一樣超級多。
本來偏遠山區較難供應自然水,這樣的作法無可厚非。但像影片中這種疑似接溫泉「營利」的商業行為 ,就有公有財/自然資源的使用責任問題,對於出於遊憩需要而進入溪流的民眾來說也不公平,憑什麼我來國有地上的溪流泡溫泉,就要忍耐一大堆陳年的廢棄管線?
好的模式是什麼呢?業者要向管理單位「租」下自然資源的使用權,並由契約規定他應盡的維護責任。如果損壞的話,業者必定會派員上去維修或是架新的管線,但同時也要把壞掉的帶下來,不是留在原地擺到爛。
我相信這許許多多的亂象,跟山域議題都是一樣,沒人提、沒人討論就永遠不會獲得解決。感謝小飛願意關注環境,提出了這個全台灣山區皆然的問題。
.
※回想起來我跟小飛見過一次面,是在「群山之島與不去會死的他們」首映會上,就坐我隔壁的樣子 ... 不過本人素來低調,他應該完全不知道我是哪位 😆😆。(但大家都戴著口罩,我也無法100%肯定那是小飛還是某位老外哈哈)